1.1无先兆偏头痛
曾用名:
普通偏头痛;单纯偏侧头痛。
描述:
反复头痛,持续4-72小时。典型头痛表现为单侧、搏动性、中重度、日常体力活动可加剧头痛,伴呕吐和/或畏光畏声。
诊断标准:
A. 符合B-D标准的头痛至少发作5次1
C. 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 单侧
- 搏动性
- 中重度头痛
- 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或因头痛而避免日常活动(如:行走或上楼梯)
D. 发作过程中,至少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
- 恶心和/或呕吐
- 畏光和畏声
E.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注释:
1. 一些偏头痛难与症状性偏头痛鉴别。某次或某些头痛发作时的表现让人难以理解。所以,发作至少要5次。如果符合诊断标准,但发作次数不足5次,可以诊断1.5.1 很可能的无先兆偏头痛。 ↩
2. 发作过程中入睡,睡醒后头痛消失,此类情况头痛发作时间按醒来时计算。 ↩
3.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8岁)发作时间为2-72小时(未治疗的,持续时间少于2小时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偏头痛的诊断)。 ↩
评注:
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8岁)患者双侧头痛比成人多见,青年后期或成人早期往往转换成为单侧头痛。常见为颞顶部。儿童的枕区头痛少见,在诊断时需要引起注意。一部分典型患者有面部局灶性疼痛,文献中称为“面性偏头痛”,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偏头痛是独立亚型。
前驱症状可能在无先兆偏头痛发作前数小时甚至一两天前出现,症状包括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颈部僵硬、对光/声敏感、恶心、视野模糊、打哈欠和面色苍白。后期症状通常发生在头痛缓解后至48小时,症状包括疲劳、多汗、难以集中、颈部僵硬,后期症状研究得较少。
偏头痛发作时可伴随头颅自主神经症状和皮肤痛觉超敏。
对儿童,畏光和畏声的表现可以从其行为改变推断而来。
少数(<10%)女性的偏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相关,这些发作通常是无先兆的。月经期的发作会持续更长时间并伴有更严重的恶心。在ICHD-3版中提供了附1.1.1单纯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附1.1.2月经相关性无先兆偏头痛和附1.1.3非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但放在了附录中,因为目前尚不知道三者是独立实体还是同一种疾病。ICHD-3附录中还提供了附1.2.0.1单纯月经性有先兆偏头痛和附1.2.0.2月经相关性有先兆偏头痛、附1.2.0.3 非月经性有先兆偏头痛,如果他们确实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这种分类能更好地归纳他们的特征。
发作非常频繁的偏头痛要与1.3慢性偏头痛鉴别。当频繁的发作与药物使用过量有关时,两者要同时诊断。无先兆偏头痛最容易因为频繁使用症状性药物而加重。
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时,局部的脑血流图检查未提示皮层扩布性抑制时的血流变化,尽管脑干和皮层的血流可在在疼痛激活时发生变化。这不同于有先兆偏头痛的特征性扩布性血流减少。尽管大量文献提示无先兆偏头痛不发生皮层扩布性抑制,但一些近期研究对此又有不同观点。信使分子NO、5-HT和CGRP参与其中。尽管既往认为偏头痛发病机制主要和血管有关,但近几十年,中枢疼痛通路的敏化和疼痛可能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偏头痛疼痛环路、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系统、周围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段、中枢间脑灰质和丘脑核团内的递质传递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新型高受体特异性急性期治疗药物如5-HT1B/D受体激动剂曲坦类、5-HT1F受体激动剂和CGRP受体拮抗剂被证实可用于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因为他们的高度特异性,在治疗上的有效性推进了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已经明确的是,无先兆偏头痛是一种神经生物学障碍,临床和基础神经科学已经推动了我们对偏头痛机制的认识,未来更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