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 缘于颅内真菌或其他寄生虫感染的头痛
描述:
缘于颅内真菌或其他寄生虫感染的头痛,头痛持续时间不定。通常在先天或后天的免疫抑制状态下引起该病。大多数情况下,头痛随感染的根除而消失,极少数情况下会变为持续性头痛。
诊断标准:
A. 任何头痛发作符合标准C
B. 颅内真菌或其他寄生虫感染已经确诊
C. 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以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 头痛出现与颅内真菌感染或其他寄生虫感染发作在时间上相关
- 头痛随颅内真菌感染或其他寄生虫感染加重而显著加重
- 头痛随颅内真菌感染或其他寄生虫感染减轻而显著改善
- 头痛呈进行性发展1,且至少符合以下2项中的1项:
a) 全头部
b) 位于项背部,并与颈强直相关
D.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2。
注释:
1. 临床症状在数周内趋于不断进展,与免疫抑制的程度一致。 ↩
2. CT和MRI是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 ↩
评注:
当头痛伴有发热、进行性精神状态改变(包括警惕性受损)和/或逐渐加重的多发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软脑膜强化和/或弥漫性脑水肿时应考虑9.1.3缘于颅内真菌或其他寄生虫感染的头痛。
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寄生虫(如弓形虫),均可导致脑膜炎和/或脑膜脑炎。除了脑脊液培养和PCR检测外,亦可行其他脑脊液和血液学检验,包括病原体直接检测(细胞学检测,显微镜镜检,观察、培养和鉴定生物取材的真菌成分)和间接检测(抗原识别和荚膜成分识别)。在曲霉菌病例中,可在患者体液(血清、支气管肺泡冲洗液或脑脊液)里检测到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在其他全身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中,血清1,3-β-D葡聚糖有助于诊断。印度墨汁染色法可以使隐球菌的荚膜着色。
值得注意的是,真菌和寄生虫性感染所致的脑膜炎或脑炎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老年人。更确切地说,以下人群为高危人群:
- 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500个/mm3)与感染在时间上相关
- 接受过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的人群
- 正在接受长期类固醇激素治疗(强的松0.3mg/kg/天或等量其他激素治疗3周以上)的人群
- 正在进行或近期(90天内)行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肿瘤坏死因子阻断剂,单克隆抗体,核苷类似物)治疗的人群
- 有严重遗传性免疫缺陷的患者。
尚无充分证据支持9.1.3缘于颅内真菌或其他寄生虫感染的头痛的持续性感染后亚型的诊断,因此仅出现于附录附9.1.3.3缘于颅内真菌或其他寄生虫感染后的持续性头痛的诊断中。